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方案(2018版)
一、專業編號、名稱
080251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二、培養目標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面向機械制造裝備領域,培養具有“做人誠實、做事踏實、學業扎實”三實精神,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工程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能根據數學與力學、機械原理與設計、制造工藝與裝備、計算機與測控等方面的知識,解決裝備制造過程所涉及的分析與設計、工藝與制造、測試與控制、系統與集成等復雜工程問題,勝任制造裝備領域內設計開發、生產制造、測試與控制、應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本專業期待畢業生五年左右達到以下具體目標:
① 有高尚的社會公德、人文素養和工程職業道德,勇于承擔并履行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工程技術人員應盡的社會義務及責任;
② 勝任機械裝備制造領域的產品設計、開發、制造工作,能在方案設計、計劃制定、實施過程中綜合考慮經濟、環境、社會及可持續發展等因素,進行有效決策和創新;
③ 能擔當機械裝備制造領域項目籌劃、實施和管理任務,領導、組織、協同團隊開展工作;
④ 能勝任與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同行及社會公眾的溝通和交流,不斷學習以適應社會和技術發展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開展機械裝備制造領域相關的技術和服務工作。
三、畢業要求
1 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物理、化學、力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應用于解決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復雜工程問題。
指標點1-1:能應用數學、物理、化學、力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對機械裝備制造領域的工程問題進行表述;
指標點1-2:能針對機械裝備制造領域的具體對象,進行模型建立和求解;
指標點1-3:能夠將知識和模型應用于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求解。
2 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物理、化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并通過文獻檢索研究,對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復雜工程問題進行識別、表達、分析,以獲得有效結論。
指標點2-1:能夠利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進行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復雜工程問題關鍵環節的判斷和識別;
指標點2-2:能夠針對裝備制造領域復雜工程問題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原理和建模方法進行正確表達;
指標點2-3:能夠通過文獻研究和相關基本原理的應用,對裝備制造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影響因素和多種解決方案進行分析,獲得有效結論。
3 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機械裝備設計和制造過程中的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零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的不同階段和環節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約束。
指標點3-1:掌握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工程設計和產品開發全周期、全流程的基本設計/ 開發方法和技術,并能應用于方案設計過程;
指標點3-2:能夠綜合利用專業知識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單元、零部件、系統或工藝流程;
指標點3-3:能夠在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指標點3-4:能夠在方案和系統設計過程中體現創新意識。
4 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機械裝備制造過程中的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統計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獲得合理有效的結論。
指標點4-1:能夠基于科學原理,通過相關方法,對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調研和分析;
指標點4-2:能夠根據機械裝備制造領域的對象特征,選擇研究路線,設計實驗方案;
指標點4-3:能夠構建實驗系統,安全地進行實驗;能夠正確采集、整理和分析實驗數據,對結果進行解釋,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的結論。
5 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和使用合理的現代軟/硬件工具,并能夠理解工具自身及應用結果的局限性。
指標點5-1:了解機械工程專業常用現代儀器設備、信息技術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擬軟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指標點5-2:正確選擇與使用合理的常用現代軟/硬件工具對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復雜工程問題進行分析、計算與設計;
指標點5-3:能夠針對機械裝備制造領域的具體對象,開發或選用滿足特定需求的CAD/CAE/CAM等現代工具,進行設計、分析、模擬和預測,并能夠分析其處理結果的局限性。
6 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機械裝備制造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機械裝備制造領域的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進步、人類健康、公共安全、法律法規以及文化傳承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指標點6-1:熟悉機械裝備制造行業相關標準體系、知識產權、政策和法律法規,理解不同社會文化對工程活動的影響;
指標點6-2:能夠識別、量化和分析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潛在的影響,對其進行客觀評價并了解應承擔的責任;
7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針對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實踐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并對其進行評價。
指標點7-1:能夠理解國家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法律、政策和法規;
指標點7-2:能夠在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實踐中考慮并評價對人類、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學習運用技術手段降低負面影響及局限性。
8 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在裝備制造領域的工程實踐中理解和遵守工程技術人員的職業道德與規范,并履行相關責任。
指標點8-1: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了解中國國情,理解個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標點8-2:理解和遵守包括誠實公正、誠信守則在內的機械工程師職業道德和規范,能在機械工程實踐活動中自覺履行工程師對公眾安全、健康、福祉和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
9 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指標點9-1:能夠理解多學科背景下團隊合作中各角色的含義及作用,領會和綜合他人的意見與建議,進行有效溝通,發揮團隊協作精神;
指標點9-2:能夠在團隊中承擔一定的角色,根據所處角色做出合理的行為決策,獨立或領導、組織、協同團隊開展工作。
10 溝通:能夠就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背景下的溝通與交流能力。
指標點10-1:能夠通過口頭表述、文稿、圖表、設計圖紙等方式準確描述或表達對機械制造裝備復雜工程問題的認識和想法,理解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交流的差異性,回應質疑,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
指標點10-2:了解機械裝備制造領域的國際發展趨勢和熱點,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能夠就領域專業問題進行跨文化背景下的基本溝通和交流。
11 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機械裝備制造領域相關的工程管理基本原理和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工程項目中應用。
指標點11-1:理解機械裝備制造領域相關的工程項目管理特點、內涵與原理,掌握工程項目及產品全生命周期或全流程的成本構成要素和經濟決策方法;
指標點11-2:在多學科背景下,能夠把工程管理和經濟性決策方法應用于機械裝備制造領域工程項目的設計與開發過程。
12 終身學習:對終身學習有正確的認識,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指標點12-1:能夠正確認識自我探索和學習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指標點12-2:針對個人或職業發展的需求,了解拓展知識和能力的途徑,掌握合適的自主學習方法,具有自主學習能力,適應個人、職業、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